找到相关内容1684篇,用时1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的十法界观

    十法界的差别,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?《华严经》说得好: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。十法界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,也不是什么天神赐予的,是由每个人自己的心力创出来的。说浅显一点:  我们现在起了一念极恶的...在佛经里分有两类,就是器世界”和有情世界”。前者是指我们所依所住的地方,亦叫做依报”;后者是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的个体,亦叫做正报”。两者都是由众生自己所做的业力而感得的。现在说的法界,也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0841132.html
  • 生活禅浅识

    以后不断衰颓,当与渐失活泼宗风、禅法脱离生活有关。倡导生活禅,实际上是在现代社会重振唐宋禅风,这是禅宗得以永久传续的唯一出路,也是佛教对社会、众生尽的责任。  禅要——生”与活”  对禅来说,...纯正的祖师禅,这就要求它既融入生活、切实易行,又要具佛法、祖师禅超越世间、超越生活的特质。《般若经》般若方便不二、《金刚经》无所住而生其心”及《坛经》无念为宗,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”,仍是生活禅的...

    陈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1141136.html
  • 《宝王三昧忏》续跋

    容受。”本仪中广列当世众生种种罪恶,其邪妄险毒,倍蓰于前。若不速忏,果报堪悲。  夫忏法有事、理二类。仪中严净道场、礼佛诵经、随文忏罪,是为事忏,亦名作法忏。至于仪中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,无量...  《宝王三昧忏》乃先师夏莲老晚岁最后之巨著。忏”者,梵语忏摩”之略。正译为乞容恕”,旧译为悔”。音义结合,名为忏悔”。《心地观经》曰:若覆罪者,罪即增长。发露忏悔,罪即消除。”《业报...

    黄念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71742706.html
  • 无的修行

    的因缘共同来成就,结果必定会更好。  第三、诸心无住:倘若我们平常的举心动念都住在五欲六尘里,念念在金钱上,念念在爱情上,念念在名位上,必然患得患失,不得安宁。《金刚经》说: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”心...世间上的人总是在有”上求,有车、有子、有钱、有名等,其实有”还是有限、有量、有穷、有尽。佛法教我们从另外一个无”上去思考,你无”欲则能刚强,你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”,就能远离颠倒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2044442.html
  • 说知见

    因择果是自由的。《华严经》说: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造佛造狱,全权在我。                  摘自《邢台佛教》2002年第3期 ...是唯心,亦非净土。  《法华经》说: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。”也就是说,佛之知见这一妙法长期住在真空无相的法位上,而其无不相的世间生活相也长期住在这一妙法的真空法位中”。所以只要参究、念佛,就都是...

    演 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948294.html
  • 无所住

    惠能曰:‘米熟久矣,犹欠筛在。’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。惠能即会祖意,三鼓入室。祖以袈裟遮围,不令人见,为说《金刚经》,至‘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’惠能言下大悟。”  无所住”与直绕将来,亦无处着”的意思相同;而生其心”,即见佛性。无所住,若不生其心,惠能于言下大悟之时,那就不会说:一切万法不离自性”了;更不能遂启祖言:‘何期自性本自清净?何期自性本不生灭?何期自性本自具足?何期自性本无动摇...

    净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0148300.html
  • 净人基本认知

    主动关心比丘是否有欠缺日常生活品。  八、若施主知道比丘受持不持金银戒,且想要供养比丘,但当时净人不在身旁,而只有比丘与施主,这时施主可善巧地请问比丘:哪一个地方是安全的?”将供养的资具放置哪边...心中会有疑点,因此适时且适当地提出问题是正确的。除非有下列特定的因缘,净人才不再护持某比丘:有诸优婆塞以小小嗔嫌比丘便不复敬信。佛言:优婆塞不以小小事不敬信比丘,若比丘成就八法然后不敬信,(1~4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3450362.html
  • 罗汉与小乘佛教

    惑所达到的果位,已至修学的顶端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九十四说,阿罗汉有三义,一是杀贼”,意思是能杀尽一切烦恼;二是供”,意思是受到天人的供养;三是不生”,即达此果须永远进入涅架,彻底跳出轮回生死了...佛、菩萨、罗汉代表了佛教修证的三个果位,对修证果位的目的和宗旨,大乘和小乘的看法却不一样。大乘是以通过修菩萨行来完成对佛的修证,实现佛教徒追求的最高目标。而小乘则以修行阿罗汉果”为最高果位,从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55652742.html
  • 不住--八风吹不动

    揭示我们对世间俗见不可执著,无我、无相才是究竟。众生虽处于八风”之中,却可不住于八风”中,如《金刚经》云: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也就是这念心不住于意识分别中,不落两边。因为这世界本来就没有美丑、好坏...不住--八风吹不动文/普耕精舍护法会督导 传明 皈依三宝以来,转眼十二年光阴,如眼前华,如此轻易飘逝而不复寻。现在的我,在修行学佛的道路上,深受法门无量誓愿学”及深入经藏、智慧如海...

    传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4753310.html
  • 佛教的十法界观法界

    圣法界。  这十法界的差别,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?《华严经》说得好: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”。十法界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,也不是什么天神赐予的,是由每个人自己的心力创出来的。说浅显一点:  我们现在起了...。  世界在佛经里分有两类,就是器世界”和有情世界”。前者是指我们所依所住的地方,亦叫做依报”;后者是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的个体,亦叫做正报”。两者都是由众生自己所做的业力而感得的。现在说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05953747.html